時間:2018-05-26 06:36 分類:嬰兒起名 作者:小西 咨詢大師
大家常說,人如其名,可見一個人的名字能夠讓人產生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,所以父母們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不免要注意名字的內涵寓意,不要流于表面,顯得淺薄,要讓名字有深遠寓意,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一些寓意好的男孩名字參考。
一個名字寓意要好,重要的還是名字所選用的字的含義,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些從不同方面取得的寓意好的字,大家根據(jù)這些字可以進行組合。
從事物意象中選字:
【瑾】
瑾是指一種美玉,“懷瑾握瑜兮,窮不得所示”。用在人的名字中的時候寓意美好的品質,可以組合瑾、瑾廷、瑾逸等名字。
【麟】
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,在過去代表著祥瑞,同時也用來比作杰出不凡的人物,比如“鳳毛麟角”,同時麟字的五行是屬火的,那么在搭配名字的時候有需要的話可以搭配火屬性或者木屬性的字。
比如大家熟悉的大麟子,他的大名叫路奕麟,奕麟就是一個木火屬性組合的名字,大麟子參加節(jié)目[媽媽是超人],萌萌的小奶音備受觀眾喜愛,呆萌的他更是和霸道總裁安迪組成了[沒頭腦和不高興]組合,大麟子不僅可愛還貼心,在媽媽生病時暖心照顧,做了孜然味的紅糖姜茶。
【峰】
除了上述兩種意象字,像壯觀的景物字用到男孩名字當中也是很不錯的,很能彰顯男孩子氣概,像山峰的峰,就寓意勇攀,卓爾不群。比如俊峰、海峰、彥峰等都是寓意好的名字。
從詩詞典籍中選字:
【柏】
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取自《論語·子罕》,松柏四季常青,傲骨崢嶸,莊嚴肅穆,有堅韌不屈的意思,寓意十分好,代表著勇敢堅強。
【鴻】
燕雀安知鴻鵠之志。源自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,這是一個寓意志向遠大的字,作為男孩名字有志存高遠的意思。
【源】
啟生人之耳目,窮法度之本源。出自《舊唐書·儒學傳序》,源,指萬物之源,在名字當中有不斷追求探索的含義,也象征著生生不息,有活力。
通過這些字的選擇,再進行一個搭配取一個好名字就是相對比較容易的,一方面是名字的外在體現(xiàn),也就是字音字義的協(xié)調,另一方面,是名字的內在,很多單字雖好,含義不搭調的話組合起來也很空洞,要增強名字好寓意的話,還可以對所屬五行進行了解。
下面小編分享了一些寓意深遠的好的男孩名字給大家作為對照參考:
{01}、晉龍 琦暉 博瑜 嘉承
{02}、晨楷 杰群 景勛 啟帆
{03}、尚瑞 杰暉 啟鴻 景杰
{04}、熙翰 啟聰 晨瑜 尚翰
{05}、熙順 奕天 軒達 堇龍
{06}、景志 堇明 偉達 尚佑
{07}、天聰 景棟 尚輝 瑾東
{08}、景承 尚均 天明 景銘
{09}、啟明 景帆 晉忠 曦睿
{10}、景洲 金勛 熙南 景運
{11}、天達 卓濤 瑾龍 爍翰
{12}、晨嘉 熙勝 智川 博榮
{13}、少辰 卓易 堇聰 啟季
{14}、琦川 啟翰 瑾林 堯暉
{15}、卓謙 尚昊 曦陽 智寧
{16}、瑾天 少帆 堇昌 堇勤
{17}、佑彥 杰寧 景辰 尚寧
{18}、景豪 皓寧 博琛 柯啟
{19}、熙良 景明 尚瑾 晨琦
{20}、亞林 爍奇 金樺 棕瑜
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,怎么要這么貴,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?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,是通過對生辰、姓名學,生肖,星座、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,反復篩選,綜合平衡的過程,方案包括生辰分析,生肖解析,詩詞起名、音形義、姓名心理學分析,適合用什么字,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,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,字字斟酌,句句揣摩,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!
起名是一門手藝活。文學素養(yǎng)及功底,決定名字的格調與意蘊;八字命理、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,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。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,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(jù)進行取名,同時又符合現(xiàn)代審美藝術,揚長避短,陰陽平衡,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。而傳統(tǒng)周易命理、數(shù)理,需要有專業(yè)的知識,難以掌握。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(shù)理的好名字,能夠讓人因名而貴、名揚天下。因此,起一個好名字,并不簡單,也并非投機取巧。而有些名字,注定無可復制,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。
古人云:“賜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藝;教子一藝,不如賜子好名?!睘楹⒆尤∫谎琶?,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,對其進行品性熏陶,非常有教育意義。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,結合國學、詩詞等傳統(tǒng)文化,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,更雋永吉利的寓意,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。古今融合,科學起名。用心起好名,好運伴一生。
陳清泓,陳大師,擅長寶寶起名、周易測名、命理咨詢等??釔垡讓W數(shù)理、八字命理、佛、道學說,精研《三命匯通》、《淵海子平》、《滴天隨》等易學古籍,長于傳統(tǒng)國學文化,開創(chuàng)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,已為數(shù)萬名客戶服務,均獲得一致好評。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(fā)表于《中華易學》,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。